春节前钢材冬储遇冷 钢厂面临被动增加自储及库存
炒股就看,春节材冬储遇厂面储及权威,前钢专业,冷钢临被及时,动增全面,加自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库存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王 鹤
见习记者 冯雨瑶
春节将至,春节材冬储遇厂面储及钢材冬储暂且告一段落。前钢“由于钢厂产量低、冷钢临被库存少,动增加上很多钢厂没有发布冬储政策,加自尽管我们储备了一部分,库存但整体来讲当前的春节材冬储遇厂面储及冬储量并不高。”1月15日,前钢一位不愿具名的冷钢临被钢贸商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春节前钢贸商的囤货热情普遍不高,预计春节后或有所回暖。
据悉,钢材冬储一般针对地产及基建相关的建材钢。钢材冬储一般从每年12月下旬开始,大多会持续到第二年2月份或3月底,而东北地区冬储甚至会延期至5月份。
钢铁分析师甘遐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钢贸商春节前冬储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2022年多数钢贸商经营亏损,自身资金情况不好;二是多数钢贸商对于所在区域的后期需求恢复信心不足;三是在前期价格低位时未及时储备库存,部分钢贸商担心目前价格处于高位。”
钢材冬储遇冷
找钢网调研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今年国内钢材市场冬储规模较去年同期至少下滑了20%至30%。在找钢网的钢材冬储调研样本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冬储钢材的占比为49.5%,较去年同期提升了6.9个百分点;愿意主动做一点冬储的占比为35.7%,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2022年11月份的时候,大多数钢贸商处于观望状态;进入12月份,钢材价格开始上涨,价格涨的越高,前期观望的钢贸商就越担心年后有降价风险。”上述钢贸商表示,也有一部分钢贸商资金受限,同时不太看好2023年的钢材行情,从而放弃冬储。
此外,甘遐勇表示,2023年农历春节较为提前,节后部分区域气温仍不达施工条件,需求恢复速度或不及预期也会影响部分钢贸商的囤货热情。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钢厂出台冬储政策的数量明显少了一些,价格又相对较高,于钢贸商而言,其都不太愿意囤货。”
Mysteel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仅有6家钢厂发布2023年冬储政策。6家钢厂发布的钢材价格在3900元/吨至4200元/吨之间。相较2022年,今年出台冬储政策的钢厂数量大幅减少,但钢厂自储意愿大幅上升。对此,甘遐勇认为:“一方面,钢厂不愿亏损销售,被动增加自储库存;另一方面,宏观政策预期向好,使得钢厂对于春节后需求恢复以及价格走高信心较足。”此外,甘遐勇表示,今年偏低的托盘保证金及利息也是个别钢厂增加自储计划的原因之一。
钢材市场需求将逐步释放
春节前,虽多数钢贸商的冬储意愿较低,但上述受访人士均认为春节后钢贸商的储备意愿或将有所回升。
建筑类用钢的下游需求主要来自房地产和基建,施工以户外为主,受天气影响较大。以螺纹钢为例,每年夏季高温多雨影响施工,冬季雨雪冰冻叠加春节长假因素,需求往往较低,是传统淡季。而“金三银四”对应的春季,是传统旺季,因此不少钢贸商往往会提前垒库、囤货。
王国清表示,“1月份、2月份通常是钢材垒库的阶段,库存量会有所回升,社会库存在春节后三周到四周时就能达到库存的高点。”
值得一提的是,钢材冬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钢厂的业绩。甘遐勇表示,“春节前钢贸商钢材储备意愿低,会增加钢厂自身被动冬储的规模及春季库存压力,预计2023年上半年钢厂利润仍难有明显好转,下半年有望逐步恢复。”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36家上市钢企仅4家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余32家净利润均下滑,甚至有不少钢企陷入亏损。
王国清认为,“钢厂自储会提升钢厂的财务成本,导致钢厂亏损加剧。进入2023年,钢材的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加之钢材原料的价格或会理性回归,钢厂的盈利会有一定好转,但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王国清进一步表示,“从需求端来看,部分钢厂陆续出台冬储政策,但价格普遍高于市场预期,市场接受程度有限,钢贸商冬储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冬储需求的释放。从成本端来看,在铁矿石均价、焦炭均价上行的带动下,钢厂月度平均成本上移,预计2023年1月份钢企盈利仍有难度。”
(责任编辑:探索)
- 金洲慈航被预处罚 股民索赔可期
- 三部门发文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确保2023年实现“开门稳”
- 经合组织:欧洲央行必须缩小与美联储的利率差距
- 海南橡胶推进重组补充海外产能 1.81亿美元收购中化国际橡胶业务
- 批量签约!金融支持稳地产,国有大行与优质房企拉起“友谊的小手”
- 多城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泉州、温州首套房最低可至3.8%
- 历史新低!多城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
- 火力值拉满!“东海雄狮”这些训练画面让人血脉偾张
- 福建银保监局等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美间气候磋商很有“建设性”
- “花钱买开心”背后真有心理学依据
- 股指期货探底回升 IM主力合约涨0.31%
- 茅台酒11个月销售破千亿背后,“I茅台”挤压传统渠道“利益”,1935颓势已显
- 对话Moka CEO李国兴:人才是未来十年最大红利,HR SaaS正朝“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