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还香吗?博雅生物拟用1亿购买华润信托理财!
来源:用益观察
近日,信托华润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还香为增加公司的博雅整体财务弹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生物合理利用闲置自有资金,拟用在保障公司正常运营的亿购情况下,公司拟使用不超过人民币10,买华000.00万元闲置自有资金购买华润信托产品,润信上述额度可滚动使用,托理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年内有效。信托
资料显示,还香博雅生物拟与华润信托开展的博雅信托业务合作,产品类型是生物中低风险、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拟用风险等级为R2级,亿购预期收益率为4.50%,理财产品期限单笔期限不超过6个月。
那信托产品还香吗?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规模缩水过半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趋于理性,在购买“清单”中,信托产品的数量明显有减少迹象。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年内已有56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合计105.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
为何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热度会下降?一家大型信托公司的管理层人士透露,“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缩减,主要是与近年来部分信托产品出现违约情况有关,导致投资信托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意愿。相比于信托产品,上市公司更加青睐银行的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
同时,近年来信托产品收益率也呈下行趋势。从目前上市公司购买的相关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情况来看,大多数信托产品的预计年化收益率在3%至7%之间,年化收益率超过7%的信托产品比较少。
“过去信托产品收益率可能高达12%,但现在收益率在7%之下已成常态。收益率跟投资端的项目回报相关,收益率不足说明过去投资的项目类型已不足以支持信托产品的高收益。这也并不完全是坏事,说明国家的宏观政策已经起到一定效果。”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昇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帅国让表示,从用益信托监测的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情况来看,信托项目整体收益率确实呈下降趋势。一方面,信托非标投资主要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近年来这两个领域的风险不断集聚,一旦释放,信托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将相应下降。另一方面,标品信托产品发行加速,拉低了信托产品整体收益水平。同时,非标产品的净值化改造也在加速推进,也会影响信托产品的收益情况。
信托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信托行业风险显现,监管层对信托行业加大了指导力度。在帅国让看来,从风险化解情况及标品类业务布局来看,信托公司的风险处置能力及投研能力已有所改善。
张昇立认为,随着资管新规结束三年过渡期,并于2022年1月份正式落地,原来占比较高的被动型信托产品占比逐季下降,主动信托产品的发展对信托公司提高投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行业转型背景下,信托公司该如何突破重围,打造自身优势?帅国让认为,信托公司应该根据股东背景及资源禀赋进行业务调整。主动管理能力强的公司,可加大净值化产品布局力度;服务能力强的公司,可继续开展资产服务信托,强化托管、风险隔离、风险处置、财富管理等业务。
张昇立表示,信托公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从法律角度看主要是依托《信托法》。未来如果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加强信托财产的独立性认定,信托仍然是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投资方式。在地产行业和政信项目都不足以支撑信托行业继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可以回归本源,加强服务类信托业务,挖掘家庭信托等新市场的潜力。
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表示,未来信托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前路漫漫,但发展空间宽广。标品信托、慈善信托、家族信托等主流转型业务仍然后劲十足,发展潜力无限。同时,供应链金融信托、碳信托、大类资产配置信托以及涉众资金管理信托等更多信托本源业务也有待进一步探索。信托公司只有不断加强投研创新能力、资产主动管理能力、风险综合防控能力,信托业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深 交 所、证 券 日 报等
(责任编辑:时尚)
- 自动充电、自动采样、自动书写,一大波智能机器人涌向WAIC
-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再放鹰:终端利率必须达到5%以上,今年有望战胜通胀
- Carvana盘前跌超4% Q4亏损大超预期
- 览海控股所持上海人寿4亿元股权被冻结,董事长密春雷被限制高消费
- 俄大使馆谴责:美方在纵容他们逍遥法外
-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被罚100万: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 睡眠信用卡持续清理进行时
- 银保监会:华夏人寿风险处置有序推进
- 超强台风轩岚诺大概率不登陆我国,9月5日或越过上海同纬度
- 借道大宗交易 机构资金布局热情高
-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刘亦千:基金新发规模创春节月4年新高,强者恒强三公司揽下四成规模
- 传泰山啤酒考虑赴港IPO 拟募资2亿-3亿美元
- 北京:2021年薪酬较前一年整体上涨,排名前五的是
- 行业风向标 | ChatGPT概念又“起舞”,政策利好刺激首看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