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陈春花与华为
来源:北京商报
沸沸扬扬的绑架陈春花与华为事件终于迎来了双方的回应。7月6日,陈春华为发布辟谣声明“华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花华之后,绑架陈春花也在第一时间做出澄清,陈春表明并无“蹭热度”的花华意思。长期以来,绑架围绕知名企业的陈春谣诼纷纭,在这场闹剧背后,花华究竟谁在浑水摸鱼?绑架
故事的溯源
卷入舆论旋涡的陈春花并非无名之辈。公开资料显示,陈春她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花华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绑架知室联合创始人、陈春新华都商学院理事会理事长、花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等多个重要职务。
从陈春花的履历来看,工商管理是她求学、工作历程中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她在这方面也著作颇丰,部分著作受收到读者好评。北京商报记者搜索豆瓣等平台看到,陈春花著作《管理的常识》评分8.4、《我读管理经典》评分8.0、《经营的本质》评分7.8。
实际上,华为与陈春花的纠葛,可以追溯到数年前。2017年1月17日,陈春花在其微信公众号“春暖花开”上发文,记录了2016年底田涛、陈春花、姚洋等人与任正非见面交流的情况,文章提及任正非提前等候大家、转场时任正非驾车送大家,称被感动。
同年,某自媒体账号将上述内容演绎夸大,发文《她的商界影响力媲美孙亚芳,远超孟晚舟,任正非亲自为她开车》,文末还显示赠送陈春花《经营的本质》和《管理的本质》详细笔记。后又被自媒体进一步演绎夸大,诸如“华为军师陈春花”“华为海军司令陈春花”“任正非不顾华为高管的反对,坚持自己驾车接北大女教授陈春花”“任正非亲自开车接陈春花,却遭对方直言:你的企业马上面临亏损”等,类似信息已发现1万多篇,还在被反复炒作。
然而谣言并不会到此为止。随着炒作进一步升级,陈春花与华为的“捆绑”越来越紧,网络上相继出现了“陈春花是华为第二大脑”“陈春花是华为幕后军师”“任正非聘请陈春花当顾问”“任正非听得热泪盈眶,他把每句话详细记录在册并奉为珍宝,按照陈春花的建议,大刀阔斧进行一系列整改”“听了陈春花3点建议,任正非放下身段向离职员工道歉”“72岁的任正非请来一位北大女教授为17万员工演讲”等内容。
双方的回应
华为在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辟谣声明中表示:“近期网络上有1万多篇夸大、演绎陈春花教授对华为的解读、评论,反复炒作,基本为不实信息,我们收到不少问询,所以正式声明:‘华为与陈春花教授无任何关系。’”
在华为声明发布后,陈春花也做出强势回应:“近期网络上有逾万篇夸大、演绎我对华为的解读、评论,基本为不实信息。正式声明:1、这些文章不是我写的。2、华为仅为我的学术研究案例之一。3、我将聘请律师就此类侵权行为追究责任。”
从措辞方面来看,陈春花的回应与华为方面的声明较为接近,陈春花教与华为均称网传的逾万篇相关文章基本为不实信息,华为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声明中还提到,“华为不了解她,她也不可能了解华为”。陈春花则表示,“华为仅为我的学术研究案例之一”。
从评论来看,网络用户也并非一边倒,表达疑虑的言论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点赞。北京商报记者浏览、等平台上发现,有网友写到“这波操作真服了,两者根本没关系”“我错过了什么,等一个官方信息”等评论。
那么未来双方对此是否还有进一步的沟通可能?华为方面表示以辟谣声明为准。北京商报记者则在陈春花的知乎账号上留言采访,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谁在浑水摸鱼
一番喧嚣扰攘过后,究竟是谁受害,谁又在获利?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炒作对华为和陈春花都造成了伤害,而躲在背后炒作的某些自媒体、培训机构却能够浑水摸鱼。
超11万粉丝的微博大V牛华勇评论称,炒作的始作俑者可能是社会上搞培训班的机构,借着陈春花的名字炒作,忽悠不明真相的企业家报班,“陈春花老师都不一定知道”。
有着887万粉丝的大V锅盖头司令则认为,这场纠纷的主要原因,是许多自媒体不负责任地演绎夸大,流传越来越广,导致当事人不得不出面回应。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对北京商报记者直言,华为和陈春花都分别在企业、经济学界是标杆,本身已经极具知名度,不会有哪一方主动“蹭热度”或者“碰瓷”,或者说双方都是被“碰瓷”的受害者。选择上华为和陈春花,也是造谣者的心机所在,因为双方在现实中不可能没有交集,这就给了谣言发挥的空间,将普通的交往或者常规的合作上升到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以此来引人关注。
另有业内观点指出,网络上的相关谣言实际上十分低劣、粗制滥造,比如听了陈春花3条建议,华为便会有什么大动作等。一家成规模的企业,其决策往往慎之又慎,需要考虑到多方的协同合作,即便是管理者也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这些谣言的特点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戏剧化,一方面迎合了网络传播浅显、碎片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若有人以此构造骗局,这也是筛选对象的手段。
洪仕斌还谈到,知名企业和人物,难免被别有用心的人“蹭热度”,这次事件是以吹捧为主,实际上,许多时候双方互怼也能哗众取宠,博人关注。其实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企业或个人并不需要急于回应,正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做好自己的事业,谣言多次“碰瓷”无果,自会烟消云散。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王柱力
(责任编辑:综合)
- 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助力资本市场行稳致远——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嘉宾共话上市公司发展
- 理想汽车:暂时没有涨价必要性,上次涨价已考虑未来成本上升
- 逆行出征担使命,英雄归来再出发! 越秀服务抗疫先锋队凯旋归来
- “劳动课”怎么上?“中国东方教育”力寻答案
- 高盛:微软成对冲基金最青睐的做多选择
- 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是“爱国者治港”的成功实践,任何外部干预都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
- 贝壳找房启动新一轮裁员,内部人士:涉及产研、运营等部门
- 拜雅首款真无线耳机FREE BYRD发布:号称传统调音 声音自然中性
- 没必要买iPhone 14?其实iPhone 13也有卫星通话硬件
- 高通骁龙870增强版首曝光!vivo S15首发
- 尹锡悦,重启韩国?
- 龙迅股份供应商及客户集中度“双高” 存货规模较大拟募9.58亿为总资产3倍
- 不留作业让学生看场球,杭州一中学校长:他们的眼睛里有热情
- 地方银行贴息存款真相:融资顾问牵线“拉存款” 贴息揽存推高银行负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