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录而不读” 解决问题比指责更重要
来源:北京商报
即便是录而不读在业内兼具实力和名气的中国政法大学,也避免不了被学生“放鸽子”的研究命运。近日,生解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决问公示显示,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题比一时引发热议。指责
9月21日下午,更重中国政法大学研招办回应媒体称,录而不读32人是研究未按时报到的研究生总数,校方基于学籍管理规定时限判定学生是生解否放弃入学资格。校方将严格按照计划招生,决问不会因此补录其他考生,题比校方对学生放弃入学表示“尊重学生的指责选择”。
近年来,更重“录而不读”好像成了一个固定热点,录而不读在每年秋季准时出现。录取之后,学生未按规定办理入学手续,简称“录而不读”。而其原因也大多可以归结为找到好工作、考上公务员、出国留学、被调剂到非全日制等几大类型。
每每出现此类事件,舆论也可以大致一分为二。一方认为法无禁止之下,不过是出于发展角度的个人选择而已,另一方则认为,不想去的话复试时就可以将机会留给其他人,一度有人建议如此学生应该被纳入“失信名单”。
而相关学者“录而不读”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招生秩序,还会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的解读,将这种对立观点的交锋推向了高潮。
有网友指出,“‘录而不读’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补录环节的缺失让“录而不读”失去了补救的机会。“不读”固然该罚,但在求学这个问题上,有意而为之终究是少数。
有些人考研只是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难免存在把考研当作“备胎”的可能,在复试中这些很难一一展现。在此背景下,更优解是让学校与学生进行相应的沟通,了解可能存在的情况,提前制定补录的预案。
教育资源始终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如何让这些资源得到更好的使用,合理处理被浪费的研究生名额,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补录”并非一劳永逸,即便是“录而不读”下的补录,依然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高校在补录过程中要做到公开透明,避免出现暗箱操作。
同时,补录也要有时效性,且是一个全国性系统性的工作。在此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灵活、公正的补录规则。
除此之外,良禽择木而栖。学校也应有相应的优化方案,努力将“录而不读”的概率降低。比如,专业设置少而精,打造出更具竞争优势、更有吸引力的学科,都是主动的应对之策。
(责任编辑:时尚)
- 交易商协会:中债增进已收到近百家民营房企增信业务意向
- 胡锡进:“动态”清零的战斗打得很艰苦,北京市挺住!
- 前4月卖了30多万辆,混动车太火了!券商:3年后销量将超400万
- 北京5月21日新增本土“52+9” 一图看懂感染者分布
- 安徽蚌埠农商行遭法院执行 曾因不给代理费与律所对簿公堂败诉
- 警惕这些诈骗新套路!核酸检测也被骗子盯上了
- 俄财政部:强制出口商出售外汇收入比例降至50%
- 上海“烟火气”归来:商超开门迎客 盒马售卖鲜花
- 年度最低?研发费用占比最低仅0.23%,三任财务总监离职,创业板IPO
- 账外收取中间人4000万现金 科远智慧收年报问询函
- 起薪200万元!高速路口“抢人”,这个行业有多火?
- 美国囤积疫苗将达1300万剂,猴痘病毒会酿成另一场大流行吗?
- 发改委投资司召开部分省份基金项目视频调度工作会议
- 日民众集会游行抗议拜登访日 抵制“四边机制”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