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掌舵人林鹏致歉持有人:过去两年迎来从业生涯最困难时光,净值让人失望背后有两大原因

[娱乐] 时间:2025-07-06 05:44:41 来源:绵言细语网 作者:娱乐 点击:78次

财联社10月29日讯(记者沈述红) A股的百亿背后剧烈震荡中,无论是私募时光失望大佬,还是掌舵小散,都在诚惶诚恐、人林让人翼翼前行。歉持10月28日,有人迎从业生涯最有两因百亿私募和谐汇一掌舵人林鹏在《》中致歉持有人。过去他坦陈,两年过去两年是困难他从业2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光,在相当长的净值时间都处于“心灵被拷问”的状态,产品的大原净值表现也让人非常失望。

林鹏分析,百亿背后自己的私募时光失望投资组合最大的损失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方面是掌舵港股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另一方面是人林让人其研究得最清晰的、投入研究力度最大的、实质上基本面非常良好的消费电子公司。

他承认,对于均值回归过度的执念以及对宏观政策层面不够敏感,使得其在心理上、行为上没有做好对组合的风险管理,对于可能的极端风险没有做足预案,这是需要汲取的深刻教训。两年下来,他对私募追求绝对收益的认知也在不断加深,后续也将更加合理地运用工具化产品来管理风险敞口。

为了和持有人的利益绝对高度一致,林鹏本人在产品新发以及今年均跟投了远景产品,公司整体累计跟投远景产品金额近亿元。他认为,凡是偏离的事情一定会弹回来,没有什么“这次不一样”。长期而言,他相信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公司能够带来良好的股东回报。

目前,林鹏管理的产品整体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仓位维持在一个中高的水平,坚持行业分散、个股集中,同时力图保持各方面在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架构。在A股的投资,他主要布局在数字经济、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光伏、基础化工、交通运输等方面;在港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体育服饰、食品饮料、创新药等。

致歉投资人:组合最大的损失源于何处?

2022年,对林鹏来说,是个颇为艰难的年份。截至10月21日,他管理的和谐汇一远景系列产品今年以来跌幅达到了28.97%,单位净值仅剩0.6695元。

在这封致持有人的信中,林鹏表示,之所以此时此刻致信投资人,是因为其管理的远景产品成立运作即将满两年,他希望让更多持有人了解组合运作的情况,也想谈谈这两年自己在组合管理方面的思考,为后续的投资做好准备。

“过去两年对我这样偏价值风格的投资人是非常艰难的,产品的净值表现让各位持有人包括我自身都感到非常失望,可以说是我从业20多年来最困难的时光,这里要向各位持有人表示诚恳的歉意。”林鹏坦言。

在相当长的时间,林鹏感觉自己一直处于“心灵被拷问”的状态。过去,他一直投资自己理解的最优秀的公司,并陪伴它们成长,也因此收获了比较好的投资收益。但这两年整个市场因经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或分化现象,原来对好公司好价格的评判标准似乎失灵了,具有良好基本面的优秀公司如果没有处于某些核心赛道,那么迎接它的就是跌跌不休的股价。

“投资不应该有浓重的信仰,信仰有时候可能是错误的。”不过,林鹏始终认为,坚持对企业的深度研究,选择能够长期存在、长期发展,并对社会有正向贡献的行业的投资方式是能久经考验的。长期来看,投资最终是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股票的价格会忠实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当然不可避免在特定市场阶段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失灵。

他承认,投资也需要有一定妥协,因为资金属性有一定期限,和谐汇一也没有形成足够长时间的私募投资业绩,因此投资组合需要有针对性地变化和适应。

目前,林鹏的投资组合最大的损失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方面是港股互联网公司的投资,另一方面是其研究得最清晰的、投入研究力度最大的、实质上基本面非常良好的消费电子公司。其他方面,他有做得很好的投资,也有相对来说平淡一些的投资,总的来说是比较正常的状况。

林鹏过去习惯于用“逆向思考”、“均值回归”的方式去捕捉优质公司错杀的机会,这在大部分环境下是适用的。但放在这两年各项政策频出、黑天鹅事件不断出现的市场环境下,均值回归就可能产生非常大的偏离,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港股的投资上。

“从去年以来,我们一致认为港股低估了,但远没有想到,市场的情绪波动以及各种各样的事件所带来的对资产价格的冲击,远超出正常的偏差。”林鹏说道。以美国通胀为例,去年底很难预判到美债收益率可以一度到达4.25%,这对港股的影响是相当之大的。但当时,和谐汇一没有做出如此激烈的判断。

“总的来说,对于均值回归过度的执念以及对宏观政策层面不够敏感,使得我们在心理上、行为上没有做好对组合的风险管理,对于可能的极端风险没有做足预案,这是需要汲取的深刻教训。”

很多持有人都在询问他,未来港股市场是否还会有系统性地冲击?他直言,自己不能揣测人的疯狂会到什么样的程度,如同牛顿说他可以算准天体的运行轨迹,但算不清人性的复杂。但是,他相信,凡是资产都有价格,只要它的价格是低估的或者是严重低估的,它一定会有人买,即使非上市公司也有给它交易的平台。

从业这么多年,林鹏认为,凡是偏离的事情一定会弹回来,没有什么“这次不一样”。就像橡皮筋,你稍微拉一些,它缓和地回弹回去。你拉得非常满,它就会非常快速地弹回去。

“长期投资知易行难,中间不断会有沟坎、起伏。我们的持有人感到焦虑和不安,作为投资经理我感同身受。”林鹏表示,他本人在产品新发以及今年均跟投了远景产品,公司整体累计跟投远景产品金额近亿元,和持有人的利益绝对是高度一致。

当前仓位中高水平:坚持行业分散、个股集中

当前,林鹏管理的产品组合整体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仓位维持在一个中高的水平,坚持行业分散、个股集中,同时力图保持各方面在一个相对比较均衡的架构。在A股的投资,他主要布局在数字经济、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光伏、基础化工、交通运输等方面;在港股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体育服饰、食品饮料、创新药等。

在林鹏看来,人类社会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的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决定经济的发展。因此,他选择公司也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公司需要符合商业规律,一家公司只有持续获取经营上的现金流才能长期经营下去;二是公司要能产生增量价值,即产生新的市场,而不仅在原有蛋糕上进行切分。

基于以上考虑,林鹏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就相对更看好智能车,而非电动车。他的理由是:

首先,从商业角度考虑,目前绝大多数生产电动车的整机厂商是大幅亏损的,因为其电池的成本相当贵,也使得电车的供给倾向于高价位带。但中国人的平均购买力支撑不了那么多高价位的车,因而这样的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就有待长期验证。和谐汇一计算过,最近十年,中国每年平均约2000万台的乘用车销量,其中有1000万台售价约在15万以下,而超过30万的车仅占比约12%,数据相对稳定。上游过高的成本最终会影响需求,在可预见的将来,电池发展方向是低成本和标准化。而只有把上游成本降下来,才能进一步刺激需求,提高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而在这个过程中,电池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价值份额可能产生波动。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